骏驰传媒

首页>>新闻中心>>最新动态
新闻中心
    在线旅游平台越用越坑?大数据杀熟将被禁止!
    发布时间:2020.09.02  浏览次数:
     

     

    相信很多游客都曾苦于大数据杀熟
    现在,文旅部出手了!

    近来
    文旅部最新发布了
    《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
    明令禁止
    在线旅游网站不得大数据杀熟

     

     

    01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是指同一商家、同一产品,不同的消费者却可能面对不同的价格,被业界称为“基于大数据算法的消费者歧视”。

     

    本质上是电子商务经营者通过收集用户画像、支付能力、支付意愿,做到一人一价,甚至出现会员价高于正常价格的怪象。

     

     


    在过去不可能“杀熟”,熟人是回头客,回头客一定要优惠;现在你是回头客,发现你“人傻钱多”,需求又刚性,对价格敏感性较低,所以平台便从中获利,赚取差价。

     

    事实上,早在2018年,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线上平台杀熟的这一操作。作家王小山在微博发文称:自己在飞猪上购买机票时遇到“杀熟”问题,他表示其他渠道卖两千多元的机票在飞猪上的票价显示竟然超过三千元。

     

     


    王小山的微博一经发出便将飞猪推至“大数据杀熟”的舆论潮头。

     

    实际上,在过去的时间里,不止飞猪一家平台被诟病,包括携程、去哪儿等平台在内,都屡被质疑存在“杀熟”现象。

     

     


    携程此前就饱受“杀熟”质疑。有多名用户投诉携程,称使用同一账号,不同手机预定同酒店、同房型却出现价格差异。携程当时表示可能是由于日期、支付方式等差异造成的。

     

     


    而今再来看被顶上热搜的这一条微博,评论区网友也都纷纷点名携程、飞猪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线上订票平台。

     

     

    02 文旅部出手了,但貌似收效甚微?

     

    旅游君翻了一下文旅部之前的通知,早在去年10月份左右,文旅部就曾发布过关于线上平台杀熟的暂行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一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各大线上平台杀熟的痕迹,劲头不减反增。

     

     


    光看微博下的评论依旧点名的是那几家线上平台便可见一斑。而最重要的是,旅游君从网友的评论里发现,貌似真的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针对这部分差价,平台方往往有自己的合理解释。对新用户有专属优惠补贴是最为常见的解释,有些特殊情况平台还有可能干脆将其归咎于程序中出现了BUG

     

    轻轻两句话,杀熟一事就解决了?

     

    据旅游君以往的观察,“杀熟”这件事还不仅仅只存在于旅游业中。而在去年同期时候,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大数据“杀熟”的调查结果,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按照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购物类、在线旅游类和打车类App或网站经历大数据“杀熟”的情况最多,分别为44.1%、39.5%、37.1%。另外在外卖、视频以及电影购票等消费领域,也存在不少这种现象。

     

     

    03 拭待更完善的法律法规解决

     

    大数据杀熟,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定价。

     

    “杀熟”的本质就是商家通过大数据,摸清客户消费习惯后,掌握了客户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格,尽可能地攫取更高利润。

     

    这样的行为,完全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成了互联网企业违背商业伦理的代名词。

     

     


    这是对用户数据的一种滥用,违反了诚信经营的原则。消费者对APP“杀熟”反应激烈,不仅由于一次消费多付了几元、几十元,更在于面对不知不觉来临的大数据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信息、习惯被掌握,进而被筛选和“吃干榨尽”,而对这一切,甚至毫不知情。

     

    杀熟不是互联网企业发明的,但企业一旦利用大数据来做这事儿,不仅消费者权益受损,相关产业也会遭遇诚信危机。

     

    大数据“杀熟”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道德、商业伦理问题,而对于数据权利的划分和监管,才是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对消费者而言,遭遇“大数据杀熟”,除了期待违规的平台得到应有处罚,也更关注自身权益的维护效率。

     

    这类消费纠纷,由于取证较难且程序相对复杂,加之消费者个人之于互联网巨头的能量落差,多数消费者只能“忍气吞声”,这也加剧了平台违规的侥幸心理。

     

    当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网上订票,对于大数据杀熟的传闻显然也就会愈发的担心。所幸,现在针对“大数据杀熟”不止有道义和舆论上的谴责,相关政策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中。

     

     


    同时,旅游君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发现线上程序杀熟的时候,能够运用法律,积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一味的忍气吞声。

    要知道,那些我们应当拥有的权益,从来都不是靠“忍”来获得的。